<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曾是全国个重点产煤县,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破解了“经济发展带来环境破坏”的悖论,华坪产业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华坪模式”为煤矿开采地区的产业转型及矿区修复、干热河谷及石漠化地区的治理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可示范、可推广、可借鉴的模式及经验。 0 1 做好去黑的减法,“黑色能源”变“绿色能源”。 华坪县煤炭工业产值曾占全县70%以上。面对发展瓶颈,华坪县主动出击,全县煤矿由年的82对减少到年的27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万吨,煤炭年产量从万吨减少到61万吨,下降91.8%,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74.5%下降到4.6%,以电代煤实现城乡全覆盖;非煤矿山从42家减少到25家,淘汰化工产能24.68万吨、“地条钢”产能3万吨;成功列入全国第一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全省清洁载能示范园区,清洁载能产业产值实现从0到55.83亿元的飞跃,累计就地消纳弃水电量11.7亿度,创造就业岗位余个,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3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1%以上。华坪县的发展动能由黑色能源转为绿色能源,县域经济实现由“黑”到“绿”的华丽转身。 0 2 做好“增绿”的加法,“黑色产业”变“绿色产业”。 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闯出了一条“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曾经以“煤”为生的重点产煤县转型为依托“生态产业”致富的绿色生态产业县。 目前,全县累计有25家煤炭企业转行,带动新增生态产业种植面积2.1万亩,带动就业人。在户注册的芒果公司和合作社中,有17%由煤炭企业注册建立。年以来,全县从事绿色产业的人口从年的2.9万人增加到7.3万人(其中4.6万是原煤矿从业人员),仅从事芒果种植、加工、销售的建档立卡户就有人,占全县的52%。生态产业面积从年的78.8万亩增加到万亩,煤矿区水源、植被、土地等正在恢复。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37.8万亩,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人均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以全球最大的芒果种植园面积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年产量由年的6.78万吨增加至年的30万吨,产值由5亿元增加至22.8亿元。在“四转”模式的带动下,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全县累计脱贫人,贫困发生率从15.01%下降到1.05%。 0 3 做好“护绿”的乘法,打造金沙江百里芒果长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华坪县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水土流失和土壤石漠化严重。通过实施林业生态扶贫、石漠化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引导群众在荒山、荒坡发展绿色产业,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推广石漠化地区光伏滴灌,解决灌溉用水难问题。境内金沙江流域年均输沙量从年的2.23亿吨下降到年的0.49亿吨,鱼类从年的35种发展到年的61种。金沙江水质稳定达到功能区划要求,水质达标率%,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逐渐减少,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66%。 0 4 构筑生态产业链,夯实“金山银山”发展基础。 加大培育优质晚熟芒果,错峰销售解决市场销售难题,从种植、加工等环节生态化打造有机芒果,建设“全国绿色有机晚熟芒果示范基地”。打造芒果深加工,延升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应对千息万变单一产品的市场问题。全县80%的芒果园实现标准化有机种植;建成全国首个芒果全产业链单品种大数据平台,构建了种植、加工、流通全过程数据可控、可视的质量追溯体系。目前全县芒果已有无公害食品认证7.8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22万亩,有机产品认证1.86万亩,有机转换认证1.74万亩,欧盟有机认证1.01万亩。3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产品证书7个。华坪县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云南省第一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华坪芒果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得了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丽江金芒果”等获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0 5 三产融合,康养旅游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升,绿色产业的壮大,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酸雨频率从年的58%下降至2.56%,县城环境空气优良率达到%,昔日的黑色鲤鱼河变清水河,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3A级风景区。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从年的13.2:61.8:25调整到年的13:44:43。 华坪县将进一步筑牢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在守护、转化、共享“绿水青山”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原标题:《云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故事(华坪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73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