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朗读者》第三季盛放归来!自9月18日起,每周六晚8点,CCTV-1《朗读者》节目将与48位朗读者共读文学经典,体会世间温情,聆听时代涛声,点亮属于每个人的那束光芒。这一次,董卿将邀请到48位朗读者走近演播室,如果每期4人,那一共12期。这个数量和前两季是一样的。第一期,走进演播室的是4人,演播室外还有2人。实际上是6人。每期都有一个命题,或者说每期一个主题。这与前两季的关键词也是一样的模式。嘉宾有,杨元喜、张桂梅、莫言、周建平、苏童、罗翔、潘文石、崔道植、周迅、咏梅……虽然《朗读者3》早已在拍摄制作,但一直没有确定播出时间。可以说,没有任何事先的张扬和大张旗鼓的宣传,第三季《朗读者》在年9月18日晚,突然悄悄开播了。整体上讲,《朗读者3》和前两季,并没有什么大的创新和改革,只有一些微调。比如,第一期有钢琴大师郎朗的伴奏。不过,恕我耳拙,我没觉得他的伴奏对整个节目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董卿的开场白,也并不因有大师伴奏而更加出色。整期节目看完,郎朗似乎没什么出现的必要。第一期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我们先看一下本期的4位嘉宾都是谁?他们回答得怎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国测一大队首测珠峰队员、高级工程师郁期青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在艺术上,一旦有天才诞生,他必将流芳百世,而历史中,这种星光闪耀的时刻一旦出现,就会决定未来几十年和几百年的进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也都往往挤在最短的时间内发作。那些平时悠然缓慢地先后发生和同时发生的事,都被压缩在某个独一无二的短暂时刻,它将决定一切,也将改变一切:在这一时刻,一个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某个来得太早或是太迟的决定,都让其后几百代人的生活因此变得不可逆转,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这种命运攸关的时刻充满戏剧性,在个人的一生及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出现的。这种时刻可能集中在某一天、某一时,甚至常常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我把它们称为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因为在这个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人类群星闪耀时》(梁锡江译)第一位嘉宾是设计了北斗导航的杨元喜院士。这一段访谈,十分好看。杨院士非常幽默,讲述过程中又非常动情。既有趣,又让人感动,还有浓浓的恩爱秀。真是可爱之极。通过这段讲述,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北斗诞生的背后的那些曲折的故事,听着让人既感慨,又骄傲。杨院士朗读的文章是《人类群星闪耀时》(梁锡江译本),我觉得这本书非常符合他的身份。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奥地利的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还有一本《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国读者更为熟悉),里面讲了很多发明、发现者的故事,是人类历史上光芒耀眼的群星。这一段朗读,态度非常恳切。我一边听,一边想着刚才杨院士的故事,很感动。这个人物和这段朗读,融合得非常贴切。张桂梅故事已经被很多人熟悉了。她讲的仍然是我们熟悉的事,但听着仍然是那么感动。丈夫因癌症去世,自愿要求调到了地处边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她也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张桂梅朗读的是自己写的《一封家书》。两位运动员,是外景,并未走入演播室。有一个还是通过电脑连线的形式呈现。这算是《朗读者3》的一个小小创新的吧。不过这种创新一点新鲜感也没有。只是不与走入演播室雷同,多少有一点变化而已。倒是朗读的文章《写给未来的你》,作者这一次对了,不是网上广为谣传的余光中,而是张梅。这篇文章以“余光中”的作者名流传极广,至今还有人当成余先生的作品朗诵来朗诵去。其实这篇文章的真实作者是“张梅”。《朗读者》的收视范围很大,希望通过这期节目的播出,给《写给未来的你》的真实作者,做一个正名吧。说到假文章,莫言也是一个大户。比如很多人都听过的《你不懂我我不怪你》,那就和莫言先生没有半毛钱关系。网上还有传是余秋雨写的。其实看过两位先生的文章的人很容易发现,这篇文章与两位的一贯文风,完全不符。经网友查证,其实它最早发表在《意林文汇》年06期,作者是一个笔名叫做心语心荷的人。也有说作者是叫枫色四叶草。但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是莫言或余秋雨。因为文风完全不一样。朗读爱好者,还是应该多读书。读多了,自然就有了辨别能力。莫言最有趣的话,是“我对阅读的渴望,一点都不亚于对饺子的渴望。”这和高尔基说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中国人不那么爱面包,爱饺子。好吃不如饺子。因读书,头发被烧焦的故事,因找书,脸被马蜂蜇肿了,听了既让人佩服,又让人忍俊不禁,多少还有一点点疼。改变莫言命运的,正是阅读。莫言讲自己看书非常投入,经常把自己想成书里的人物,经常看得痛不欲生,甚至上课突然哭起来,因为书中的人物死了。而作为作家,他说,他的追求是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写出情感的复杂性。这两点,对阅读者非常重要。其实是在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莫言朗读的也是自己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的普通话是很好的,但作为作家,其实我们对他的期待是南腔北调,满口土味。但偏偏不是。听着还字正腔圆的。说实话,有点不习惯。因为我们习惯了作家们读得不标准,不好。可莫言却偏偏标准了。不过,标准的也只是普通话,但朗读的情感还是不够充沛。我觉得他读得其实远不如第一季的余秀华。那个才震撼。本期的最后一位嘉宾,是新中国第一代测绘人、国测一大队首测珠峰队员、高级工程师郁期青。野外测绘,故事的核心一定是艰苦与牺牲。我们在访谈环节中,听到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故事。看到那些多牺牲的英烈,连照片都没有,实在让人感慨。有意思的是,结尾又回到了开头,珠峰的测绘故事里,提到了北斗系统。这是一种特殊的骄傲吧。结尾回到开头,我想起了本期的问题: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是的,可以。但往往需要付出一生,甚至自己的生命。他的朗读是艾青的著名诗篇《光的赞歌》。这段节选,是从原诗中跨度很大地摘取了一些句子拼起来的。因为诗比较长,时间关系,所以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把原诗的意思搞得支离破碎了。建议还是读完整段落比较好。总的来讲,《朗读者3》,没有带来什么惊喜。在节目形式上并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基本上还是在原来的路上走,多少有一点微调。那么,今后的亮点,也就只能在嘉宾的选择上。选好嘉宾,做好采访,搞好朗读,会让这个节目的可看性更高一些。但,也许,以后不会有《朗读者4》了吧。作者高昂中华文促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文促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懂点技术懂点节目也懂点播音传统媒体资深从业者爱说真话、实话、大白话“声境界”公众平台创办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5910.html
------分隔线----------------------------